梗
更多操作
梗,原写作“哏”[1](汉语拼音:gén),原是相声术语。现一般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和使用的流行语,语言较为简练,往往蕴含着大量内涵和笑点,或是显示大众对于现实事件的看法。
通常认为“梗”是网络模因(meme)的本地化翻译。
梗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一张图片,或是有某种固定套路的文本段落(例:疯狂星期四、你说得对)等,表现形式并不固定。
网民在玩梗和刷梗中传播笑点和槽点,以此在网络圈层中找到共鸣者,获得压力的释放和集体认同感。[2]
梗的生命历程 编辑 编辑源代码
起源 编辑 编辑源代码
一个梗一般来源于:
- 小圈子“黑话”
- 现实生活事件
- 人的言论或作品桥段
- 语言简化
流行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梗诞生后,一般是先在小圈子中流行,然后再慢慢被更多人使用,最终“破圈”成为流行梗。
部分梗由于来自社会热点事件,在短时间内出现后就能大面积传播。
由于每个人都可以自由修改梗(什么 CC 协议),梗会在传播中不断变化,可能慢慢会被赋予新的意思或内涵,在过程中其出处或原意大概率会丢失。
沉寂 编辑 编辑源代码
由于互联网上无时无刻不在造新梗,而一定时间内能流行的梗又是有限的,所以这个梗将会慢慢降低热度,最终变为老梗。
或者由于滥用梗导致的大多数人开始厌烦该梗,使其变为烂梗。
也有特例。
有的梗由于各种原因热度不降反升,便能继续流行。
或者这些梗在大多数人中形成了思想钢印,常年保持热度却没有再大幅改变,那么就会如 TCP/IP 之于互联网一样之于网络亚文化甚至日常用语。
如果你喜欢,成语也可以算一种被固定下来进入日常用语的梗。
梗的生命流程(起源——流行——沉寂)正在不断加速,原因可能是越来越年轻的人(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正在成为互联网主力军。
梗的分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还有很多梗的类别这里没有列出,你可以在后面补充。
流行梗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指在网络(甚至现实)中仍然流行的梗,被大众普遍接纳和使用。
老梗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指热度降低以至于不再流行的梗。
烂梗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指被滥用,大多数人开始厌烦的梗。
新梗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指刚出现不久的梗。
谐音梗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指通过汉字谐音,以暗示、双关等形式来传递笑点的梗。
地域梗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指与地区特色相关的梗。
这可能与地图炮所混淆,地图炮属于人身攻击的一种。部分地图炮也被淡化成地域梗。
历史梗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指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相关的梗。
抽象梗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指用缩写、拼音首字母缩写甚至 Emoji 来隐晦表达意思的梗。
源于规避审核。
图片梗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指通过对图片二次创作来引出笑点的梗。
约等于表情包,但一般不用于日常聊天(因为大部分图片梗不能表达情感或替代语言,只是好笑)。
俗称弔图。
人物梗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指从人物本身特征等方面引出笑点的梗。
历史梗中的历史人物梗也属于人物梗的一种。
- ↑ “哏”误写成“梗”,据说源于中国台湾地区。
- ↑ 摘自知乎专栏《“我是如何制造出一个梗的” | 90后梗学必修》,作者豆瓣时间,有改动。